您现在的位置: 品牌中原网 >>财富女性 >> 王潮歌:我就是一个手艺人
王潮歌:我就是一个手艺人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编辑:作者:段明珠 时间:2018/1/23 0:00:00

1.jpg

  [编者按]专业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可以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本刊携手专业级SUV品牌Jeep推出“用专业探索时代”系列报道,陆续挖掘一批在各自领域里坚守匠心、追求极致的人物,分享他们的故事。

  本期人物著名导演王潮歌,是这个时代出色的艺术家,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从《印象·刘三姐》到《又见五台山》、《又见国乐》、《又见敦煌》,她像一个老匠人一样,一点点打磨自己的作品。

  一些看似疯狂的行为发生在王潮歌身上,好像反而才正常。

  比如创作《印象·刘三姐》时,她在两年间不断推翻重来,先后修改过109次。

  再比如,她曾为了让常年居住在深山里的少数民族业余演员,达到她要求的专业演出水平,下令谁表演不好,谁就别吃饭,自己也不吃。结果在近10天里,她每天以咖啡、葡萄干裹腹,同时保持早8点晚12点的高强度工作。

  王潮歌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开创了实景演出“印象”系列和室内情景剧“又见”系列。她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民企馆的总导演。她也是现今中国观影人数最多的导演,每百人中就至少有两个人看过她的演出。

  但王潮歌从来没有停下过,她说,“我做的不是精品,是绝品。”

  北京大妞王潮歌生于书香门第,少时就热爱文学创作,14岁时诗作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紧挨着贾平凹的诗。高考时,她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导演系,大三那年执导《暑假里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了多次。1995年,舞台剧《华夏民族魂》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让王潮歌逐渐为业内人士知晓。

  真正走入公众视野的是她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宏大壮观的山水实景,气势恢宏的表演,触动无数观众。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后说,“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都值得。”在这一时期,王潮歌、樊跃和张艺谋被誉为导演界的“铁三角”。

  “他(张艺谋)会挑选伙伴,挑你的背景,你的专业,你过往的经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对这个项目是不是够上心,够热情。”张艺谋的投资人之一叶迅说。王潮歌是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角,靠的是“第一,相信我一定要比他更勤奋;第二,一定要比他更聪明”。当时曾有媒体这样评价王潮歌:“她的热情和用心可以打120分,战神附体、刀枪不入、金刚不坏。”

  如果你能看到王潮歌的工作状态,就会知道以上所言非虚。爱美的她能一连多月穿黑棉服裹头巾,在冬日海边的露天剧场,顶着海风上下跑跳,就为执导《印象海南岛》;她能在排练期间,像探测机器人一样,一晚上发现二三十条问题。

  而这种高频率的颠覆原有创意的“疯狂”,在她执导奥运会开幕式时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个在奥运会导演组中很流行的笑话:构思创意讨论会上的人们是不能轻易去厕所的,而且即便忍不住去了,剩下的人也会担惊受怕,因为等那个人回来,之前所讨论出的成果被推翻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之所以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不断的经历这种创作中的磨难,就是希望能给大家献上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我希望观看演出的朋友也能够看到我们这些创作者的敬业与真诚,印象演出是天赐的,我渴求这种赐予,但我更知道天道酬勤”。

  这些年,王潮歌慢慢走出“铁三角”组合。她先是同樊跃一起开创了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随即独立执导《又见五台山》和《又见国乐》。王潮歌把创作比作爬坑,功成名就之后,她仍然愿意把自己抛下深渊,再次向高山进发。

  这次,她执导的是《又见敦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敦煌触动王潮歌的不仅是美景。敦煌的“绝无仅有、玄秘、史诗般的感觉”吸引着她,打捞敦煌的历史变迁,并展现给世人,成为了她的动力与压力。

  “我王潮歌何德何能,要肩负起还原敦煌文明的使命?我真想穿越回几千年前,看看敦煌究竟是什么样子。”诗词、佛教、建筑……王潮歌找来了一大批关于敦煌的书籍研读,“一年多了,每天敦煌一直在我脑子里头。”简直走火入魔。

  对于敦煌,王潮歌认为所有人的状态都是在井底。故纸堆里,壁画上只有微弱的亮光,指引她向上爬。这种绝望中寻找突破的状态,对她而言并不陌生。

  《又见敦煌》王潮歌已经说不清改了几稿,“少说几十,多说得上百”。每一次的颠覆,每一次的否定,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灾难,但又意味着浴火重生。

  王潮歌非常清楚颠覆的可怕:增加工作量,会把自己推向深谷,也会让一起工作的人疲惫不堪,最终,所有的压力,包括时间的压力,资金成本的压力都将压向自己。但她不屑于打磨和改进,她要的是颠覆,在诋毁性的颠覆中日臻靠近心中想要的作品。

  比如1.8米宽的景放在3米高的台子上,人站上去会是什么感受?如果4米高呢?王潮歌为了精准的效果,就得搭一个4米高的台子,在那上面放上1.8米宽度的景,亲自站上去感觉。这些创作,她必须要实验,不合适就得推翻重来。

  她想在演出场景中加入移动屏幕。通常情况下,屏幕移动,焦距变了,影像效果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成熟的技术,王潮歌和团队就天天在琢磨怎么做跟焦系统,使得屏幕移动后,影像投在屏幕上还是清晰的。如果这个设想实现不了,她就得重新规划这块的空间设计,甚至是剧本也要重写。

  但创作团队相信王潮歌,当《又见五台山》距公演还有三天时间,还在艰难复排时,他们仍然认为,这个困难不管有多大,有王导呢,告诉她,她会解决的。“我也会这样告诉我们的人,不用着急,有我呢,会有办法的。我能行。”一个拍摄王潮歌纪录片的导演说,“她脑子里有个小宇宙,脑洞一开,问题就解决了。”

  即使到正式演出,王潮歌的创作过程才只完成一半,剩下的,她要和观众一起完成。“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抚慰人心,所以观众的感受对我很重要。我会根据观众感受做调整,希望他们能够觉得它好。”

  导演通常是个全才,需要懂剧本、表演、灯光、舞美等。这些东西,“谁都甭想蒙我,我没有不知道的。”对于王潮歌,她还多懂一样,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这样评价与王潮歌的合作,“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和王导的创作团队是一种斗争。”他们成功合作了《又见五台山》,现在正在《又见敦煌》的建筑外形设计上“斗争”。

  王潮歌提议,将敦煌建筑做成沙漠里边的水,黄色的沙漠,一个蔚蓝色的晶体在里面,象征着希望和生命。朱小地院长也很喜欢,但他觉得建筑要写意,不需要做成水滴形状。这中间尺度怎么把握,两人还没达成共识。不过根据过去的经验,王潮歌说,“一般是以他惨败我胜利告终。”

  王潮歌脾气急,个性张扬,自己也说“工作中有点不容人”,看见人犯了错,不能好言好语跟人家说,反而是“恨不得毙了人家”。50多岁的朱小地当了多年的国企主要领导,但每次与王潮歌的创作团队讨论,都会遇到很尖锐的碰撞,这多少会让他有些难堪,但他更“舍不得放弃”这种直抒己见的创作氛围。

  对于王潮歌的创作团队,这种感受更是强烈。很多团队成员已经跟随王潮歌十几年了,每天经历创作的痛苦与快乐,甚至陶醉在这种远离人间烟火的创作中。工作室的门卫大爷早适应了他们这种拼命的工作作风。哪天王潮歌他们夜里11点、12点离开,大爷还说,“今儿走的早点。”

  在管理团队上,王潮歌信奉“无为而治”。“管理办法有两种,一个是管人身,一个是管人心,心怎么归我,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艺术观和以身作则。”

  王潮歌极度自信,更幸运的是,她将自身天赋、喜好、专业和职业完美统一在一起。她的团队,招揽了不同的领域天资不错的人才。他们都极度勤奋,这个勤奋不光是后天的努力,更因为陶醉其中。“我理解的勤奋就是不舍得睡,不舍得耽误任何一分钟的时间,觉得干这个事情极度有趣,我就没完没了的干,这叫勤奋。”

  在王潮歌看来,创作没有专业和不专业之分,更反对设立专业门槛。她评判作品,就看喜欢和不喜欢。如同西天取经,在历经种种磨难后,她将作品打磨成最棒的艺术品,然后收获到观众的喜爱,从而她成了“中国最会赚钱的演出导演”。但她创作的发心永远是推出好作品,抚慰人心,而不是金钱。

  艺术可以有商业属性,但它根本不是商业。王潮歌想要浇灌人的心灵。在《又见平遥》里,她写的是,我是谁,从哪来?在《又见五台山》里,她写的是,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在她看来,世界上也有一种慈善叫扶危济困,也有一种慈善叫抚慰人心,“我做的是大慈大悲之事。”王潮歌说。

  王潮歌之所以被称为这个时代最专业、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一,或许源于她要用这种“渡人”的善意去完成创作。这种价值观,在专业之上,千金不换。

  老工匠会悉心打磨别人看不见的抽屉背面,在王潮歌看来,这就是价值观,而不仅是所谓的工匠精神。这是老工匠对自己手艺的尊敬,也是对使用者的尊敬。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专业精神。

  “我和老工匠完全是一类人,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手艺人。”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隔线----------------------------
品牌中原联盟 河南慈善总会品牌中原爱心基金
电 子 邮 件:pinpaizhongyuan@126.com pinpaizhongyuan@163.com 豫ICP备11021917号-4
:1067015152 :1335310978 :1015925281 :1398823029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如文章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有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作出删除或修改处理。如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未及时联系我方,我方视为默认许可转载刊登,我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