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品牌中原网 >>财富女性 >> “普通女性”张艾嘉
“普通女性”张艾嘉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周甜 时间:2018/2/7 0:00:00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10月5日,上海,晚上9点,在一场音乐节的现场,《爱的代价》熟悉的旋律响起,原唱张艾嘉就在舞台上。可她没有开口唱歌,只坐在舞台一侧,微笑着望向舞台中央,她的两位好友,同为歌手的刘若英和黄韵玲,正在唱着这首属于“张姐”的歌。

  张艾嘉今年64岁了,身边的朋友和工作人员还是习惯称呼她为“张姐”。

  当晚的演出歌单上原本并没有这首《爱的代价》,得知刘若英建议把《爱的代价》加进来作为结束曲目时,张艾嘉一开始是拒绝的。“不要啦,拜托啦。”演出当天,到了合唱的部分,张艾嘉还是不愿妥协,“你们唱,我不要唱。”

  在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闪亮的灯光下,伴随着黄浦江边吹来的凉风,在台下歌迷的欢呼声中,舞台一侧的张艾嘉最后还是拿起了话筒,她开始哼唱,起身,走向舞台中央。她还是留着一头利索的短发,白T恤上套上了一件浅蓝色的牛仔马甲,搭配了宽松的牛仔裤和平底鞋。

  “那个感觉还不错。”张艾嘉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我希望我是自发的情绪。”她说。她拒绝在舞台上表演,如果不在状态,她宁愿不发出任何声音。“自在”是她当下最看重的事情。那天开场,张艾嘉跳着拉丁舞步出场,在她的提议下,当天演出的所有曲目被重新编成轻快的曲风,她说想做一件好玩的事情,让唱歌变成简单快乐的事情,“那个快乐和自在才是音乐本身”。

  和音乐相比,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张艾嘉似乎更愿意以电影的形式和公众交流。1992年,张艾嘉发行音乐专辑《爱的代价》,同名主打曲目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集体记忆。此后的很多年,她做演员,做导演,也做编剧和制片人,似乎和音乐离得越来越远。实际上,早在张艾嘉凭借《爱的代价》家喻户晓之前,在1970年代,她就已经在电影《飞虎小霸王》中露面,那是她出演的首部电影。几年之后,1976年,23岁的张艾嘉就已经凭借电影《碧云天》获得了第1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这是张艾嘉首次获得金马奖。

  41年之后,张艾嘉执导并主演的最新作品《相爱相亲》入围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七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

  进入演艺行业40多年以来,张艾嘉在幕后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台前的时间,她说她更享受幕后那个投身创作的导演张艾嘉,和那个“生活在生活当中”的普通女性张艾嘉。

  “爱是最难解释的”

  10月18日这一天,张艾嘉被新电影《相爱相亲》的宣传方安排了近十家媒体采访,下午4点开始,到晚上10点,连续六个小时,张艾嘉坐在那里不停地诉说。此前三天,她刚去了上海、广州和成都,以一天一个城市的节奏跑路演。 和大部分导演一样,每逢宣传期,张艾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见不同的人,然后说差不多相同的话。“苦心拍成电影绝不是用来说的。”她曾这样感叹对于宣传期的无可奈何。10月12日晚上,《相爱相亲》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学影片公开放映,在随后的主创见面会上,导演兼主演张艾嘉和另一位主演田壮壮一起上台分享,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张艾嘉看起来并没有太多讲述的欲望。

  大致是从十年前开始,张艾嘉开始意识到,安静有时候比滔滔不绝要更有意义。她开始变得不大喜欢向公众表达自己,解释自己。她希望观众通过她的电影作品去认识她,这也是她自己长久以来认识一个人的方式。“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演艺界,要有距离。”看舞台剧,张艾嘉通常不喜欢坐前排,她会刻意维护那种由空间和距离所产生的想象和美好。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电影让她着迷的原因。

  “每个人看电影的时候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张艾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没想要通过电影传递确定的、单一的情感和观念,她希望电影故事和不同的观众发生不同的关联。“其实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我不只是在告诉大家一个故事,其实也在寻找自己。”张艾嘉说。

  “爱是什么?”在媒体采访中,在每一次影片放映后的观众见面会上,人们总会把这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最为复杂的问题抛给张艾嘉,似乎在大众的观念里,这个唱着《爱的代价》,主演并执导过多部讲述情感的电影,年过60岁的女人应该是这个问题最佳的解答者。

  “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爱是最难解释的。”这通常让张艾嘉有些许为难,她微微一笑,用一种最为轻柔的语气说着。对于提问者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满意的答案。而对于张艾嘉而言,至少,这是诚实的回答。

  近些年,张艾嘉开始留意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爱。

  张艾嘉身边有位好友,在慈善机构工作,她和这位朋友曾一起去过非洲,去过四川地震灾区,做义工。这位朋友有了孩子之后,开始给孩子写日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跟孩子有更好的沟通。孩子刚开始拿笔写字的时候,他也开始学习用左手写日记,他想要用孩子熟悉的笨拙的字体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后来孩子喜欢卡通图案,他专门把日记本换成带有卡通图案的本子。如今,他的孩子读大学了,他积攒了一百九十多本日记,他现在左手写字比右手还熟练。不久前,这位朋友把这些事情讲述给张艾嘉,以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对面的张艾嘉红了眼眶。

  “这就是爱。没有刻意去炫耀什么,可是真的一点点去做了。”张艾嘉坦言,自己不是一个经常流眼泪的人,尽管她的音乐和电影经常让别人流眼泪。当下,能让她感动的都是诸如此类的小事。

  “现代人其实很可惜,

  很多东西都变得模糊了”

  “爱,如果没有心的话,很难说爱。亲,如果不相见,也很难说亲。”张艾嘉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她执导的新作《相爱相亲》。这段时间以来,影片每一场放映结束,镜头闪过,总能轻易捕捉到观众席上一张张流泪的眼睛。

  被触动的不仅是女性观众。2015年,张艾嘉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念念》放映时,男性观众向她提问,话说到一半,就流下眼泪,有人甚至是大哭。“他压抑太久了,突然间得到了释放。”这让张艾嘉记忆深刻,电影能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刺激,是她看重的。

  《相爱相亲》的英文名被译为《Love Education》,张艾嘉倒不是想要说教,“现代人其实很可惜,很多东西都变得模糊了。” 她这几年热衷于研究甲骨文,发现简体字失去了中国文字原有的韵味和乐趣,她有点感慨。拍摄《相爱相亲》,她希望传递一份温暖,或者是一份温柔,“你会突然间感觉,有人抱了我一下,就是这样子。” 但张艾嘉把《相爱相亲》定义为娱乐类影片,“会笑,会哭,有感情的呼应,看完后你会觉得很爽,会想到一些事情。”这是她对“娱乐”的理解。

  张艾嘉曾在2016年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随笔集《轻描淡写》,这是她拍摄自己上一部电影作品《念念》期间的创作笔记集结。她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以一个阅历丰富的电影导演的角度去讲一些深刻的道理,“突然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翻一翻,可能不会得到百分之百的答案,可是你会舒服点,你会知道,哦,有一个人,她也有过这个经历。”她说。

  这几年她写得多的是剧本,不只给自己的电影写,也给一些年轻的电影人改剧本。此前合作过的出版编辑希望她可以再出一本书,一直没能实现。她不愿意为了出书而去写作,她想等自己真的有感而发的时候再动笔。

  “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道理要讲,只想把我跌跌撞撞后悟到的,用电影语言去和观众对话而已。”她在《轻描淡写》中这样描述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几年前,她重读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怎么可以写得那么动人。”这是她学习的方向。“我讲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我可不可以把它拍得很动人。”

  上一部电影《念念》上映后,有观众反映“看不懂”。“奇怪,为什么没有看懂,可能是我做得不够好。我不太会刻意取悦什么,可是我会在意观众的评价,这个东西到底是要拿出来跟人家交流的。我不是那种固执于自己的想法的导演。”张艾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觉得这样的想法源于自己刚入行时参与商业电影的经历所致。

  在电影《相爱相亲》中,张艾嘉有意识地回归简单,拍摄期间,她舍弃了所谓的电影技巧,“现在大家都太刻意追求形式上的东西,OK,那我这也是一种形式,我的形式就是回归到讲故事,好好把一个故事讲好。”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解释。

  “为什么要拍戏?”张艾嘉不止一次这样问过自己。

  她坦言,自己不是没想过离开,“电影圈越来越复杂,我们以前的电影圈,你可以免掉很多复杂的东西,现在不单单是电影,你要懂商业、票房和宣传。”这让她困惑。“这些会摧毁我很多创作上单纯的快乐。”

  “我真的是不太懂这些,不要跟我说这些事。”她拒绝过。

  “不行,你一定要知道。”人们这样对她说,她只能选择妥协。幸运的是,她对于创作的热情没有因这些障碍而稀释。

  “我才不过64岁”

  1999年,张艾嘉自编自导了电影《心动》,影片结尾处有一段不到一分钟的动画,那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镜头,动画制作成本高,当时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赞成她这么做。“可是我就是会很好奇,我想表达春夏秋冬、海枯石烂的感觉,我没有办法在现实当中用很简单的东西做到。”这部影片后来获得了第1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提名。“电影应该可以成为我一辈子的工作吧,太多未知,太迷人了,可学习的东西是无止境的。”她说。

  前些年她会想,“如果我更有能力,我还能做些什么?”现在的态度是:在我能力范围内,我有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生活在生活当中。”这是张艾嘉多年以来观察生活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偷听陌生人讲话是她觉得好玩的事情,她时常把一些听来的对白放在电影剧本里。她试图用这个方式让文艺片变得生活化。先生开玩笑称她有一双“狗耳朵”。

  “我们不要黏在一起。”结婚的时候先生跟她说了这句话,她完全认可。婚后至今,近30年的时光里他们也都做到了。她定期和先生一起旅行,不过大多时候他们各自忙碌着,她享受独处。

  “我才不过是64岁,跑起来,路仍长。”如今,张艾嘉这样说,不是“走起来”,也不是“动起来”,张艾嘉用了“跑”。

  “我只是觉得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有飞扬的感觉。轻描淡写是一种心态,可是做的时候是全心全意的,飞扬的,所以常常觉得累得不得了。”

  40岁那年,当她端起饭碗,米粒开始变得模糊。她走进眼镜店,主动要求店员帮她检查视力。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的眉毛出现了一处空白,仔细一看,那是白眉毛。张艾嘉并不介意谈及年龄和衰老,她接受人终会变老的自然规律。

  2014年,当“简单生活节”的主办方向张艾嘉发出唱歌邀约时,她是拒绝的。“我不要唱歌,为什么每次都一定要唱歌呢?”她说。

  那一年,在古典钢琴乐的伴奏下,已经多年没有公开演唱的张艾嘉与来自台湾的青年音乐人严俊杰和焦元溥合作,用朗诵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改编自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的不被大众熟知的音乐作品《蕾诺儿》。早在2012年,焦元溥在演出这部作品时,就邀请张艾嘉来朗诵。“我曾经唱过很多歌曲,但是这个时代的通俗歌曲好像太多了,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更有表情,更戏剧性,但也更贴近人?我在寻找这样的音乐伙伴已经很久了,所以当元溥来找我的时候,我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是一个有趣的尝试,我也许可以从这里开始。”她当时曾这样表示。演出当天,三千多名的现场观众时不时发出尖叫。

  2016年,张艾嘉和台湾一个剧团合作,在交响乐团的配合下,朗读《仲夏夜之梦》。她一人扮演14个角色,这被认为是很难的一件事,她却乐在其中。“跨界的结合是我喜欢的,不然有些东西到一个瓶颈,就停止了。”张艾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偶尔的跨界之外,张艾嘉一直没离开电影。这一次,为了宣传新片《相爱相亲》,她最终答应回到舞台唱歌。她上一次唱《爱的代价》是两年前,因为要把那首歌作为电影《念念》的推广曲。她用哼唱的方式代替了第一句歌词。

  1992年,李宗盛为张艾嘉创作了这首《爱的代价》,她不是很满意。“有点俗气。”她觉得。“我的心在唱,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一个故事。”二十多年后,她如此感叹。

  “冲动激起人的勇气,勇气带着人类向前迈进。”她在《轻描淡写》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隔线----------------------------
品牌中原联盟 河南慈善总会品牌中原爱心基金
电 子 邮 件:pinpaizhongyuan@126.com pinpaizhongyuan@163.com 豫ICP备11021917号-4
:1067015152 :1335310978 :1015925281 :1398823029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如文章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有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作出删除或修改处理。如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网络传播权所有人看到后未及时联系我方,我方视为默认许可转载刊登,我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网站编辑部